行业事件分析

文章来源:本站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4-12-08 14:49:17点击率:

行业事件分析
【什么阻碍了中国的新药研发展】

  如何促进、提高医药企业的研发水平一直是业内广泛关注的话题。有观点认为责任在企业。但是,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药品的定价机制对于医药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拿美国来讲,药品定价不是根据成本,而是考虑为患者减轻痛苦带来的价值。例如抗风湿药,成本可能是1美元1盒,但在定价时考虑的是风湿病给劳动力带来的损失,包括家人照顾病人造成的时间和工作上的损失。假如患者需要300天服用100盒该药可治愈疾病,而患者300天平均损失是3万美元,那么这种药1盒的定价就是3万美元÷100盒=300美元/盒。而在中国,药品出厂价一方面根据成本计算,另一方面就是企业要争取药品进入医保。如果进入医保,药品出厂价就非常低,但销售价却很高;如果不进入医保,出厂价会有所提高,但是仅仅靠药店又销售不了多少,产量低致使利润也很低。两者巨大的反差使得医药企业无所适从。中国近85%的药品消费集中于医院,药品市场的利润分配也以医院为核心。大部分制药企业缺乏差异化产品,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销售费用,以刺激医疗机构消费,而销售费用的提高将进一步吞噬利润率,使得医药行业整体并不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目前的中国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产品的利润率低下。没有利润,企业如何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进行新药的研发?这是中国仿制药大行其道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宏观来看,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医药政策。中国的医药政策并没有很好地扶持创新药物的研发。美国一年只批几十种新药,而中国一年批一两万种新药。源头控制不牢,造成中国企业纷纷寻找捷径,大量生产仿制药以获取利润,出现一个品种药品同时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厂家在仿制的局面,不但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也很少有企业再愿意投入资金研制创新的药物。

  此外,按照中国相关规定,新药在研发成功后产品前几年不能进入医保程序。而不进入医保就代表没有多少销量,没有多少市场。企业研发一种新药可能要花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投入非常巨大,研发费用甚至高达几千万元,如果这样的药研制出来没有政策支持,又进入不了医保,没有大市场的话,企业是不愿意搞研发创新的。更让企业无奈的是,一旦进入医保出厂价会被压得较低,企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如此以来,又进入了一个悖论。所以目前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普遍较低,国际上前20大药企销售额的15%-20%用于研发,而中国企业连5亿-6亿元人民币都没有。

  安邦分析人员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很难产生重磅的医药企业,大家只能在仿制的圈子里面转来转去,想要“跳出去”非常难。但是医药企业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的进行“跳出去”的尝试,国际药物制造商联合会(IFPMA)主席Krebs最近就表示,目前有2/3的人类疾病还没有治疗方法。这表明企业在新药研发领域存在着大展拳脚的机会。而且,目前中国很多的科研单位拥有不错的科研技术,这些范围欠缺的只是外界的沟通。如果企业与这些科研范围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但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还能缩短新药研发耗费的时间。

  新药研发面临着很多问题的制约,但是医药企业不能为此而停滞不前。

竞争环境

政策环境

——把握国家、地方政策形势变化

【发改委对医用设备乱收费动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制定和调整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从严核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配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这些大型医用设备主要包括CT、PET-CT、核磁共振、γ刀等共10类。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收费标准偏高,部分医疗机构在利益驱动下,盲目购进大型医用设备,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加重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而且浪费了医疗资源。出台《指导意见》,是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更加合理地配置大型医用设备,降低检查治疗价格,控制检查治疗费用,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要按照“弥补合理成本、不盈利”的原则制定和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将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对相关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项目的成本进行测算,并委托行业协会或中介组织公布社会平均成本,为各地及时降低偏高的检查治疗价格提供参考依据。

  安邦分析人员表示,《指导意见》的下发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目前医疗机构过度服务的行为。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并不容易,这需要加强对医用设备从准入到收费的监管以及进一步的医疗改革,制定合理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协同作用才能抑制目前医疗机构的牟利冲动。

【商务部下达直销“红头文件”】

  日前,商务部已向各地的商务主管部门下发了“红头文件”,对保证金的存放、服务网点的定义等多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此次印发的“商资函(2005)98号”文件,主题为“商务部关于答复直销业有关问题的函”。该函开头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直销管理条例》及相关规章颁布以来,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认真学习,并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由于直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对条例实施时明确的操作事项提出了一些问题。”该内部函对“计划单列市转报企业申报材料”、“境外投资者从业经验证明”、“直销产品标准”、“服务网点”、“保证金缴存指定银行”、“直销企业省级分支机构”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该函称,“申报企业应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签订保证金专用账户管理协议后,按《条例》相关规定,将保证金存入到中国建设银行指定的账户。”此外,关于服务网点,该函明确称,“企业申报时,应提交其在拟从事直销地区的服务网点具体方案,方案应能满足不同地区最终消费者,直销员了解商品性能、价格,并便于退换货的要求。”同时,“经批准可从事直销的企业应于批准文件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按其上报的服务网点方案完成服务网点的设立”。在这些疑惑迎刃而解后,各大直销公司都加快了牌照申请的进度。据悉,美国如新已把申请正式递交到了上海外资委,并送达了商务部。而雅芳、安利、日晖、康宝莱等企业也都在根据最新的要求积极展开申请。

【深圳将改革药品集中采购模式】

  近日,深圳市卫生局在答复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政府直接采购药品,减轻群众负担的建议》时指出,“政府直接采购药品,降低药品价格”是深圳市下一阶段的目标,即在政府主导采购模式下,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价、值相符”和“优质优价”原则合理降低药品价格,优先保障疗效肯定、价格合理药品和廉价普通药品的临床供应,保证市民基本医疗需要。今后,深圳市将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举办药品集中采购活动,医疗机构在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中不再行使技术决策权;政府采购中心也不收取中标人的招标代理服务费。从而实现深圳市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管理专业化,药品价格合理降低,中标人费用负担减轻的政策意图,提高社会满意度。

  据统计,在深圳市日前开展的三次全市集中招标采购中,中标品种占招标品种总数均不足20%,多数品种都是采用非招标采购方式购买。基于这种事实,在政策规定上过于强调招标,反而不能从根本上整体降低药品价格,从“集中招标采购”向“网上集中采购”转变,则是当前不可逆转的选择。深圳市将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强化集中、淡化招标”,招标与非招标模式并重,将医疗机构广泛应用、采购量大、价格高的药品全部纳入招标采购目录,实行公开招标和集中议价采购,对其他药品实行网上竞价(限价)采购,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在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的同时,合理降低药品价格。答复甚至提出,在上述基础上,如果市场商业环境允许,对需求量大、价格高的品种可实行“买断经营”。由政府采购中心或委托合适经营企业,向大型生产企业直接采购销售,绕过“隐形交易者”,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降低患者药品费用负担。

  此外,答复提出,对于继续采用招标方式采购的,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减少主观评标项目及其分值,合理确定质量分和价格分的分差及比值。针对部门议价品种价格虚高严重的情况,要对议价采购药品进行采购优先顺序分类(划分首选、基本、补充、其他四类),运用成本核算和药品定价原则进行同类比价,给每一个议价品种确定底价扣率(价格),最大限度降低议价成交品种的比重及成交价格。

 

国际环境

——国际市场风云变,把握先机防范风险

【国际制药企业将在2006年面临专利到期的挑战】

  据市场研究机构IMS公司预测,2006年将有约230亿美元的专利药物到期,这对国际专利药制药企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将为仿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空前机遇,预计2006年仿制药市场的增长将超过专利药。

  在2006年,制药巨头们的六大王牌产品将因为专利保护到期而结束其市场黄金期。它们分别为默克的舒降之(辛伐他汀)、辉瑞的左洛复(舍曲林)、诺华的兰美抒(特比萘芬)、赛诺菲安万特的思诺思(唑吡坦)、百时美施贵宝的普拉固(普伐他汀)和葛兰素史克(GSK)的枢复宁(昂丹司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量畅销药专利到期对仿制药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据预计2006年全球仿制药产业很可能以18%-19%的增长速度,成为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年,而且未来几年的快速增长趋势已初显端倪。从新产品方面看,2006年的全球医药市场有望迎来39个新药加盟,其中26个产品为专科用药。在这些新产品中,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的减肥药Acomplia、辉瑞公司与赛诺菲安万特公司联合推广的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以及辉瑞公司的另外2个主要产品安眠药Indiplon与抗癌药Sutent将最令人关注。IMS预计2006年全球医疗市场专科用药的增长将超过基础护理药物。从地域上来看,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带动能力为分析师们所看好。不少分析师认为中国市场的增长率能达到17%-18%,从而与全球低位数的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拉美市场以及东欧市场都将成为快速增长的热点地区。而欧洲市场数年来的沉闷气氛可望被打破,不过由于欧洲很可能成为全球首个引入生物制品仿制药的地区,再加上南欧部分地区很可能会大力推动仿制药的发展,欧洲医药市场的发展将增添不少变数。

  据IMS预测,虽然面临种种考验,2006年全球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6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约为6%-7%,市场容量为6400亿-6500亿美元。而美国作为全球医药市场运转的发动机,其销售总额有望达到2760亿-2790亿美元,增幅保持在8%-9%。

【BSD Medical准备通过新的癌症治疗系统进入日本市场】

  BSD Medical Corp.近日宣布,该公司将与一些销售商达成协议,准备通过 BSD的癌症治疗系统进入日本市场。日本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 进驻日本市场是BSD为BSD Medical的癌症治疗系统建立国际市场的全球策略的一部分。日本和中国是环太平洋地区高优先级的营销目标市场。BSD此次进入日本市场将采用与在中国市场同样的营销方式。BSD已在中国确定了一家分销商,并于今年早些时候就获得了有关管理部门的批准在中国销售BSD-2000。在中国,该公司最初将癌症治疗系统售予了四家著名的医院,这些医院将成为中国市场重要的参考点。

【阿斯利康计划收购KuDOS公司】

  英国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日前表示,同意出资2.10亿美元收购KuDOS制药公司。据了解,KuDOS制药公司是一家英国生物技术企业,致力于抗癌药的研发。阿斯利康预计此次交易将于2006年年初完成。近年来,阿斯利康的业绩主要依靠抗溃疡药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耐信,Nexium)、精神分裂症治疗药喹硫平(quetiapine fumarate,Seroquel)等一些老产品的销售,以及采取成本节约政策来维持。公司希望能通过收购或合作的策略扩大产品线。据悉,就在不久前,阿斯利康表示将以10亿美元购买AtheroGenics公司试验中的动脉栓赛治疗药物。据悉,KuDOS公司成立于1997年。其在研药物Patrin,主要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和其他实体瘤。另据了解,2004年阿斯利康的抗癌药销售收入高达34亿美元,约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16%。公司最畅销的抗肿瘤药物为比卡鲁胺(bicalutamide,Casodex),已获批用于治疗前列腺癌。本品销售收入约达10亿美元。

竞争对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药品制造

【健康元股改方案被股东否决】

  健康元发布公告称,在近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股东没有批准该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健康元因此成为第六家股改失败的公司。健康元的股改方案为,每10股流通股获3.2股对价。健康元于2001年上市时,以24.8元发行价发行7000万股,募集资金17.1亿元,创下了迄今为止民企IPO融资最高纪录,而目前股价仅为6.35元。此前,有股东发布要否决健康元股改方案的评论,称“健康元方案既没有考虑历史,没有考虑招股融资时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侵害,也没有如实反映当前盈利水平和企业的真实价值,在非流通股价值的确定上完全有‘拍脑瓜’的嫌疑。”另外,有分析认为,大股东朱保国套现意愿强烈,也是遭股东反对的原因之一。朱保国作为健康元大股东,在股改方案中未做出超过证监会规定股改最低减持承诺的任何承诺,为其套现提供了可能性。朱保国及其太太刘广霞目前直接和间接控制了健康元74%以上的股权。

  健康元近几年已经成长为一个资产40多亿元,年销售额近30多亿元的综合性药业集团,但这仍未能挽回健康元净利润逐年下滑的趋势。该公司2002年每股收益0.423元,2003年跌至0.23元,2004年则为0.16元。此外,健康元此前的业绩中有相当大部分来自投资收益。上市五年来,炒股票炒国债甚至投资1亿元杀入电力企业。健康元的巨额短期投资在为公司贡献利润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直到目前,健康元无法收回的国债买卖款高达约3.5亿元。2005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为1292.27万元,但跌价仍然多达5080.01万元。

药品销售

【跨国药企开发中国OTC市场不容易】

  中国,无疑是最具诱惑力的OTC市场。日前,诺华OTC亚太总裁Chris Snook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OTC市场的增长率为10.2%,在亚洲各国中最高,预计到2010年,中国还将保持7.9%的年增长率;而目前亚洲最大的OTC市场日本,增长率却已经非常缓慢,预计从2004年到2010年,增长率只有1.3%。他推断,中国未来将成为亚洲甚至是世界最大的OTC市场。

  近几年,很多跨国企业都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的OTC市场。但据一位曾在某知名跨国企业OTC部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至少迄今为止,跨国企业在中国上市的OTC产品却是失败多、成功少。Chris Snook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4年中国OTC市场上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跨国企业只有3个,而中国本土企业有7个。对于跨国企业OTC产品在中国运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AYA咨询公司的创立者和总裁杨伟强分析说,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OTC业务部,其出身各不相同。一类是从处方药业务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类是新建的专门的OTC业务部。比较来说,两种类型各有利弊。对于从处方药业务中分离出来的OTC部门来说,劣势是缺少OTC市场运作经验,而公司内部的资源也大多会向处方药倾斜,OTC与处方药两个部门争夺资源,从而会导致公司效率下降。对于新建的OTC业务部,大多队伍构建不完备,经验比较少,管理不到位,但为了急于出成绩,可能会大量投入广告,导致“烧钱”现象,却不能取得预期的销售效果,因此总是难以满足总部的期望。此外,还有一些原因也可能导致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发OTC市场失败。例如跨国企业全球战略和本土情况的矛盾;高层管理人员的频繁变动以及缺乏应对中国多变市场的危机管理经验等因素。

  对于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发OTC业务如何争取成功?杨伟强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先要获得总部支持,接着要建立优秀的团队,同时外部伙伴的帮助也不可缺少。

 

【未来医药保健品市场营销将演绎四大变局】

  2005年,中国的医药保健品市场显得有点沉闷,大家都寄希望于来年。那么医药保健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什么样子?对于来年医药保健品市场的操作会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从宏观的营销环境来分析,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先进的营销管理经验和营销理念将逐渐影响国内一些医药企业的市场运作思路,再加上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与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消费者将越来越理性,医药企业必将真正突破以销售为唯一目标的思维框架,不再单纯地以产品的销量为营销目标。否则市场难以操作。第二,在营销模式方面,寻求另类的突破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比如在原先的营销策略上将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情感化、服务化的营销方式,建立与消费者相互依赖、相互满足、相互理解的互动式沟通渠道,将营销目标着眼于能够为消费者带来超越产品功能之外的价值以及长期、忠诚的消费关系,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与消费者的充分沟通,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针对性强的特色产品和服务。第三,在一些医药企业逐渐采纳国外先进的营销模式的同时,另外一些企业将更加注重营销策略和战术的本土化。比如进一步加强医药保健品销售终端的建设,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并重,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兼顾,产品定位策略和品牌规划策略同步推进等;还有就是营销组织结构的本土化,主要表现为营销组织设计的本土化、营销网络建设的本土化、营销人员管理的本土化、产品设计的本土化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等。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消费群体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不同的消费群体结构必须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如果营销策略千篇一律,那么市场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第四,企业外部环境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一些实力不太强的企业将越来越感到市场难以操控,越来越感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应对,这样,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双赢发展的团队组合和战略联盟将逐步取代凭运气、凭感觉、无计划、无目标、单枪匹马的家族式团队。如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不断扩大、企业与职业营销策划人之间的合作、职业营销策划人与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人之间的合作,还有职业营销人与职业营销策划人之间的合作等,都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

其他领域

【万东医疗重组被北京国资委叫停】

  重组近四年未果的万东医疗(600055)即将终结那份颇受争议的重组协议。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国资委两次召集清华控股和北京医药开会,明令元旦前完成万东医疗控制权移交,为此专门成立工作组参与解除重组事宜,并改组董事会。据万东医疗原控制人北京医药总裁贺璇透露,虽然其他事情还正在商榷过程中,但是国资委在会议上已经表明态度,北京医药在2002年2月28日与博奥公司签署的《重组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公司的协议书》将被废止。该资料显示,2002年2月28日,博奥公司与万东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北京医药集团正式签署了重组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公司的协议书。根据协议,重组完成后,万东公司依法取消法人资格,博奥公司将继续持有万东医疗64.86%的股份。但至今,博奥公司重组万东公司的股权过户仍然未能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的批复。然而,早在2003年5月22日,来自重组方博奥公司的人员程京、夏朝阳、邢婉丽就已进入了万东医疗董事会。

  对于拖了近四年未有结果的重组即将终结,万东医疗的独立董事庞钦璧表示这对于万东医疗将是一个利好。签署重组协议近四年未获得国务院国资委的审批,股权迟迟不能过户注册,事实证明博奥公司重组万东医疗这条路行不通。而在这近四年中,公司没能再从股市募集资金,公司发展全靠银行借款支撑,这使公司的负债率不断攀升,从而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更重要的是,目前面临股改压力,重组事宜未了,公司不能启动股改,那么万东医疗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并且,公司在这段期间与博奥公司的合作也出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此外,庞钦璧表示,如果万东医疗重组事宜解除后,公司也不会进行再重组。重获万东医疗控制权的北京医药集团将出台一系列措施改善公司目前的困境,帮助万东医疗重新振奋。

行业数据

统计数据

——官方权威统计数据

【药品出口企业急需“补课”】

  据广州市海关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11月广东医药品出口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2.3%,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数据则是,同期广东遭到退运的医药品共计87.6万美元,增长67.5%。据海关统计,今年医药的主要出口品种增长迅速。今年1-11月广东医用敷料出口9096.3万美元,增长54.1%;抗菌素(制剂除外)出口5055.2万美元,增长50.2%;中式成药出口1815.1万美元,增长18.1%,以上3个品种合计占出口总值的56.9%。中国医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和欧盟,且增长迅猛。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医药品在欧盟和日本频遭扣留。据统计,今年1-11月,广东遭到退运的医药品共计87.6万美元,增长67.5%;其中自欧盟退运的有48.9万美元,增长6.8倍,自日本退运的有12.2万美元,增长3.2倍。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相关人士介绍,中国出口药品遭退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一些成品药没有在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注册,就直接往这些市场闯,这肯定是要被扣留的。而企业之所以选择侥幸冒险是因为药品在这些国家注册难度很大。以中药出口为例,中药在国外整体上不被认可。若想打入国外市场,必须按照新药注册程序进行该国的审批。这对于中药极其困难。即便在一些如东南亚的传统中药市场注册,或以健康食品(饮食补充剂)的身份进入国外市场,也存在注册时间长、费用高、风险大的问题。此外,各国注册要求并不相同,企业不能全面了解国外注册法规及要求。比如在欧盟,新颁布的《传统草药法案》规定,在过渡期后,进入欧盟销售15年的草药才可以获得认证,这本来是对中国中药有利的规定,因为中国中药很多都已经在欧盟市场销售超过15年,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几乎没有几个出口企业有保存销售证据的习惯,这样一来,明明进入市场最久的中国中草药将面临着被当成“新品”的待遇。

  药品出口遭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在产品的标准要求上落后于欧美国家。如中药等就深受重金属、农药残留问题困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药重金属、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和标准制定落后于国际水平,对中药材种植方面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的控制较晚,这使得企业无法从根本上监控中药的重金属、农药残留。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部分偏高,成为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另外,中国的中药中常含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目录中的中药材,出口含这些中药材的中药时,需向国家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申请办理《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而目前企业普遍反映办理濒危证花费时间长,手续烦琐,且含有不合理之处,造成中药出口关卡受阻。

  而遭退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出口产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合规范。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产品要求掌握的不到位,对信息法规了解不清楚,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国外医药法规、市场动态对企业产品出口决策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目前,企业因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外相关法规、需求信息,无法跟踪国际市场变化,阻碍了中药出口发展。

  出口频频遭退给中国药品出口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急需“补课”,同时中国也需要制定中成药、植物提取物方面的外经贸行业标准,以促进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标准。

【2005年10月份中国中成药出口增长6.84%】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中国中成药产品共出口914.8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3.1%;出口额为1359.2万美元,同比增长6.84%。

  依照海关数据,亚洲市场依然是中成药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10月份,中国对亚洲的中成药产品共出口593吨,出口额为102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50%。亚洲市场中,香港和日本依然是主要出口对象,其中对香港的中成药产品出口额为648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68%;对日本的中成药产品出口额为191万美元,同比增长了6.28%。10月份对欧洲的中成药出口额明显提速,达到136万美元,同比提高了66.78%。今年10月份,中成药企业按出口额排序(含出口王浆制品企业),前十名的企业分别为片仔癀、同仁堂、成都市蒲江制药厂、北方国际集团天津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杭州天地保健品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医药进出口公司、天津泰达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雷允上进出口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中国中成药产品进出口总值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出口1.07亿美元,增长9.97%;进口7.9千万美元,增长37.2%;累计顺差2.8千万美元。G同仁堂(600085)、片仔癀(600436)及广州市医药进出口公司分居前三季度中成药产品出口前三名。

 

非统计数据

——经验数据、整合数据及预测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有望走出低谷】

  从今年情况判断,2006年医药行业经营业绩将在今年好转的基础上出现回升。

  从目前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行业规模大而公司规模小。按照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比例,医药行业已经成为深沪两市的大行业。1999年医药行业共有44家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重仅为4.59%。而到2005年10月底,两市共有119家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家数的8.93%,成为最大的板块。但是,医药行业的总流通市值仅大约为730亿元,占整个A股市场流通市值的5.75%,远小于公司家数的比重,表明其流通市值普遍偏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

  二是总体业绩下滑明显,已低于全体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与自己相比,今年比2004年已有好转。在1999年的时候,医药类上市公司的8项主要财务指标中有6项强于或明显领先于沪深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是到2003年的时候,医药类公司的每股收益为0.19元,虽然在22个行业中排第7名,但是明显低于同期所有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4元的水平。到2004年,其每股收益大幅下降为0.09元,在22个行业中排第14名,远低于同期全体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0元的水平。从2005年上半年的数据看,基本情况仍未改观:按加权平均法计算,1386家公司2005年上半年平均每股收益为0.1376元,医药类上市公司为0.10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17%,医药板块为2.25%;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达0.2411元,医药板块为0.12元。但与2004年自身相比,业绩已出现明显好转。

  三是业绩较为平均。虽然医药板块业绩低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是各公司间业绩的差距较小。虽然也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到目前为止,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差距相比之下仍然是较小的,其表现之一就是亏损上市公司较少。根据2005年报,医药上市公司中的ST和*ST股票只占5%,而所有上市公司中,这一比例为8.78%;医药上市公司中的亏损股票只占12.0%,而所有上市公司中,这一比例为15.8%。

  从今年的业绩情况分析,经过近些年的调整,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新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及成本控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因此,随着今年业绩的好转,预计明年将进一步回升。

  再从医保方面分析,医保改革确定的医保医药品种对医药上市公司有着直接利好影响。因为不少上市公司的药品都进入了医保用药目录。虽然进入医保的品种在价格上受到一些限制,但占有市场却是明确的,利润率也是比较固定的。因此,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入,进入医保的人群范围将不断扩大,医保用药也随之增加。另外,明年成本上升的趋势可能减缓或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有利于医药类公司提高盈利能力。从目前情况看,明年许多原材料价格有可能回调或保持稳定,如粮食、化工原料等。而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将有所缓和,从而价格上涨的幅度将减少甚至可能下降。当然也有利空因素,如政府降价将缩小医药上市公司的获利空间。1997年以来,政府已17次降低了药品价格,仅今年9月份的一次降价,金额达到了40亿元。

  综合来看,利好因素大于利空因素,结合今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医药行业2006年有望走出低谷,经营业绩也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升。

上一条信息:市场分析 :小市场做出大蛋糕
下一条信息:无